“今年1月份,我們已經創下銷售額600萬元,是建廠21年來,開年銷售額最好的一個月。”2月6日,在浙江司必林糖果有限公司,說起今年的銷售形勢,總經理丁旭初臉上掛著笑意。
進入2012年,在國內經濟形勢并不樂觀的情況下,司必林這家海寧老牌糖果廠卻闖進了上海等地的數千家便利超市,并進入了南美、中東等國外市場,成為國內口香糖市場上可以跟益達、綠箭等相抗衡的品牌。
經歷輝煌、低谷,開始第一次轉型
對于司必林,大多數海寧人都不會陌生。在1991年,浙江司必林糖果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主要以生產泡泡糖為主。
在上世紀90年代,“司必林”泡泡糖與“大大”泡泡糖、“大白兔”奶糖等一樣成了海寧小朋友心目中的零食經典。據丁旭初介紹,在1998年最好的時候,司必林糖果利稅就達到1000多萬元。
然而,進入21世紀,司必林卻與許多傳統食品企業一樣開始走下坡路。“企業產品單一、老化,是當時的主要問題。”回顧那一段時間,丁旭初告訴記者,在2001年,企業陷入低谷,銷售額一年才1000多萬元,與1998年輝煌時期相差甚遠。
企業的困境讓司必林開始了第一次轉型。在2003年,企業投入資金開拓新的糖果口味,從原來單一的草莓口味,到多元的哈密瓜、香蕉等口味。
同時,在產品口感上,企業堅持以提升品質為第一要務。在原材料的香料上,堅持使用天然香料,在白糖使用上,堅持使用糖分更足、成本更高的廣西白糖。
一系列的改變,讓司必林重新看到了希望,生產的泡泡糖不斷進入河南、甘肅等市場,成為當地深受歡迎的泡泡糖品牌。像蘭州等地,市場占有率更是拔得頭籌。
面向高端市場,開始第二次轉型
然而,司必林并不滿足國內市場上的一路高歌猛進。在2010年12月,企業再一次開始轉型。“我們決定重新調整定位,生產高端產品”,丁旭初介紹,在這之前,企業一直在幫別的品牌加工生產口香糖。可以說,生產的口香糖味道完全可以與益達等品牌媲美,甚至超過他們。但一直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。
為了更好地推出司必林的口香糖,當時,企業啟用了重新設計的品牌“spring”,并專門申請了外觀專利。
經過近半年的準備,2011年6月,司必林生產的“spring”無糖口香糖和薄荷糖正式投入市場。
掉轉“槍頭”,打入上海、北京便利店
眾所周知,在口香糖市場上,一直占據主力的都是益達、綠箭等國外品牌,一個國內品牌如何與他們競爭呢?丁旭初坦言,實際上,“spring”這一品牌剛上市也走過彎路,最明顯的就是營銷上的迅速改變。
他介紹,由于司必林糖果一直以河南、甘肅等市場為主,因此剛上市的口香糖和薄荷糖對準的也是當地市場。
但讓他沒想到的是,從6月到9月,三個多月里,“spring”無糖口香糖和薄荷糖并沒有打開市場。
為了改變這一狀況,在9月份,司必林迅速掉轉了“槍頭”,開始面向上海、北京等市場銷售。
在與上海等地的全家、711等便利店取得聯系后,“spring”產品無論在口感還是外觀包裝上都受到了經銷商的高度認可,并迅速入駐各大便利店中。 |